冰冰涼涼好喝養顏的薏仁湯🥣
是夏季消暑聖品之一😋
但您知道該如何利用有機栽培
種出高品質的薏苡嗎?🤔
今天就跟著本場專家一起來認識👩🏫
⭐薏苡有機栽培管理技術⭐
🌿💟☀🌿💟☀🌿💟☀🌿💟☀🌿💟☀🌿💟☀
🔰🔰薏苡(𝘊𝘰𝘪𝘹 𝘭𝘢𝘤𝘳𝘺𝘮𝘢-𝘫𝘰𝘣𝘪 L.; Job’s tears)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作物✨,原生種主要分布於陰濕河谷地區,也因此生育過程需濕性與耐澇性皆高,加上C4型的光合作用特性🌟,相較於水稻耐旱能力更佳🆙。薏苡播種後整體生育過程可分為🔹幼苗期、🔹分蘗期、🔹拔節期、🔹抽穗期、🔹充實期及🔹採收期。
🔰🔰薏苡花序型態特殊,屬於雌雄同株異花型,雌穗由一特化的堅硬球狀總苞所包覆👩🏫,並自總苞前端開口吐出柱頭。而雄花則為一獨立總狀花序,亦自雌穗總苞前端開口延伸而出。雄穗中的雄花提早雌穗約5至7天開花並散布花粉🌬,透過風力傳播花粉至柱頭上以完成授粉。風媒花的特性使薏苡在開花授粉期如遇連續降雨等不利授粉條件,將影響花粉散播效果⚠,進而抑制授粉成功率。雌穗開花時將柱頭外露在外,以待花粉接觸進而授粉,此段時間植株需獲取基本水分或環境需具一定濕度💦,使得柱頭在完成授粉前不因缺水分而枯萎,因此薏苡開花授粉期需加強田間水分管理工作💪。
🔰🔰此外,有機栽培管理模式不允許投入化學合成農藥進行除蟲工作🙅♂️,因此需有預防甚於治療的觀念。薏苡與玉米、高粱同屬禾本科,親緣關係近,植株型態相近🔍,尤其3者型態於幼苗期更是難以區別。此3項作物具有許多共通性害蟲,因此栽培時建議避免薏苡連作或接續在🔸玉米、🔸高粱等🔸禾本科作物之後栽種,以減少連作的害蟲危害。但薏苡進入分蘗期與拔節期的植株型態轉變特性異於玉米、高粱,使其害蟲危害(如秋行軍蟲等)與玉米、高粱相比較小,也較易適時控制,有機栽培模式也較容易執行並推廣🙆♂️。
🔺田(園)區選擇與規劃
栽培薏苡的田區選擇需有主動性病蟲害防治的觀念💭,應加強輪作體系的執行,儘量避免與禾本科作物(如薏苡、玉米及高粱)連作以預防及減少病蟲害問題🙆♀️。尤其建議不與薏苡連作以利減少葉枯病等病害。如可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田區栽培,有機質的高保水力特性將可穩定供應水分予薏苡生長🆙,提高授粉率及結實率。另外栽培期建議規劃於春作,薏苡雖皆可於春秋兩作栽培,但為了穩定提升產量表現及稔實比率,雨水供給上春作較秋作多且平均,符合薏苡需濕特性💟,且春作薏苡於生育初期氣候較不會高溫多濕,可避免葉枯病過早發生而影響整體植株健康度與後續產量⚠。
🔺種原選擇與預措
為減少病害,應以選用健康無病種子播種為宜🙆♀️,留種植株選用田間無嚴重黑穗病或葉枯病,並建議採用殼薄品種,以利後續脫殼之完整粒比例與效率📈。播種前建議以流水模式浸種2至3天以催芽,如以靜止水模式浸種則建議早晚換水,以提高未來萌芽整齊度🙆♂️。另於細整地建議將土塊打細,確保播種後薏苡種子可受土壤包覆,以利幼苗發育🌱。
🔺栽培與播種管理
薏苡定植有兩種方式:🔸旱田直播法與🔸水田移植法,產業上目前多採旱田直播方法,並多於1月進行播種。旱田直播法於細整地後且土壤含水率約85%時👨🏫,利用(真空)播種機或中耕機附掛播種器,以平畦條播方式栽培,行距採60至70公分📏,株距採10至15公分,每公頃需4至5公斤種子。
🔺水分管理
薏苡屬適濕性的作物🥰,具耐浸水的特性,但適當乾旱條件下亦可正常發育。若為了提高整體產量與稔實率🆙,仍須加強生育期整體的土壤濕潤度,尤以抽穗開花期與種子充實期最為重要💪。
🔺肥培管理
一般慣行栽培法的薏苡生育所需肥料總量,每公頃約需🔸氮素150-200公斤、🔸磷肥約90公斤、🔸鉀肥約135公斤。有機質肥料成分差異大,需注意使用種類的碳氮比(礦化率),以決定最終有機肥料施用量🤔。有機肥料相較於化學肥料為緩效型,因此較慣行栽培法肥料提早供給,使其逐批供肥。簡易分配方式可將所有施用量的🔹50%於細整地施用作為基肥,另🔹50%量作為追肥,施用時機點於植株高度達約30至40公分時(約膝蓋高度)進行追肥、中耕培土並同時除草👨🌾。
⭐感謝雜糧特作室兪安與坤良提供貼文資料。
📍資料來源:臺中區農業改良場